6月1日,記者從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獲悉,國家973項目《火山巖油氣藏的形成機制與分布規律》(以下簡稱項目)獲得重大理論技術進展,不僅提升了世界火山巖理論研究水平,而且推動了我國火山巖研究形成先行優勢,對支撐我國火山巖勘探開發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以前是繞著火山走,現在要迎著火山上。”項目首席科學家之一、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陳樹民表示。項目歷時5年潛心研究,基本建立了火山巖油氣藏理論體系,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火山巖油氣藏識別評價技術方法,初步查明我國東西部火山巖油氣藏分布規律。
火山巖蘊藏著巨大勘探潛力,目前已在世界20多個國家300余個盆地發現火山巖油氣藏或油氣顯示。但由于缺乏理論支撐,實際探明率較低。
項目為松遼、準噶爾、三塘湖盆地指明了10個油氣有利目標區和一批重要勘探目標。此外,火山巖作為儲層不僅在爆發相存在,而且在溢流相更廣泛存在的觀點,以及對于風化淋濾的認識都為我國火山巖勘探指明了方向。
項目于2009年啟動,2013年年底結題,是973項目開展以來首次由基層企業牽頭實施的項目。項目依托中國石油集團開展,大慶油田為牽頭單位,油田生產單位和科研人員作為首席科學家。課題承擔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吉林大學、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大慶油田,課題協助研究單位包括遼河油田、吉林油田、東北石油大學、科技大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