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網絡上一則《伊朗用數十億美元原油換購中國315節地鐵車廂》的消息引起了筆者的注意。這則援引《環球時報》的消息稱,一名伊朗高級官員29日表示,因為外界的經濟制裁,伊朗已經采用“物物交換”方式從中國訂購315節地鐵車廂。
“物物交換”應該是人類貿易史上最原始的貿易形式。雖然伴隨貨幣產生之后,這一形式逐漸褪去光華,但即使在各種票據、信用甚至虛擬幣橫空出世、大行其道的當下,“物物交換”仍然散發著魅力,在國際貿易中并不鮮見。而從經濟學意義上說,或可認為是對資源不均衡的有效調劑,比如我國版圖內的“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如果用當下更潮流的說法,或許應該稱作“盤活存量”。暫且不論出于何種原因,即便是在我們看起來“富得流油”的伊朗,如今也需要“盤活存量”,這“盤活存量”看來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話題了。
“盤活存量”一詞最近比較熱絡,按照筆者的理解,“存量”初始意思是指經濟運行中存在的那些過多的無效的貨幣,而盤活這些存量就是要將它們調配到更合理的位置使之產生更高的效率和效益。這一提法直指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的核心,正是這些低效貨幣過多集中于一些低效的產業,導致資源浪費,造成過剩產能堆積,因而,從終端產品形態的角度來看,這些過剩產能也可以叫做“存量”,在產品領域和產業結構上也存在“盤活”的需求。或者換句話說,要盤活貨幣存量,就必須化解過剩產能。這也是筆者所理解的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的主導思路。
這樣看來,伊朗的石油或可以稱做是該國產品領域的“存量”,而我國的車廂倒未必是“存量”,不過,這筆生意在國人眼里仍然是很劃算的了。
此外,筆者還聯想到,除了上述貨幣領域、產品領域,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是不是也存在“盤活存量”的要求呢?
資本市場本身是一個實現資金有效配置的市場,但是由于IPO的幾度暫停,這一優勢無形中被淡化,而隨著股指逐級而下,IPO重啟的時點選擇也成為一個待解的難題。如果把“盤活存量”的思想運用其中,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一是在發行方式上引入存量發行。這一方面使掌握企業內在價值信息的內部人參與IPO定價談判過程,消除市場新股發行中定價畸形問題;另一方面降低股票集中度,增加二級市場流通股數量和比例,減少限售股集中解禁對二級市場股價的沖擊。
二是鼓勵并購重組。通過資本市場進行并購重組的配套融資,在擁有較少自有資金情況下完成收購,可以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有利于推動企業間的并購重組,有利于產業整合和資源優化。同時,上市公司市場化的并購重組可以直接提升市場經濟中資源配置和結構調整的力度,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當然,核心問題是,無論是存量發行,還是并購重組,其中的標的物最好類似伊朗的存量石油,在交易對手一方來看正是迫切需要的短缺項。